上回提到
遗传学家通过基因组
去还原进化与迁徙之路
并针对人类的y染色体
对大量不同人群进行了比对分析
最终将人类分为八种
哪八种,如下所示,开门见山
图中的每个字母都代表一个单倍群
通过单倍群分类,能更好的理解
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通过代代接力
完成“走出非洲 冲向东亚”的迁徙之路
按照单倍体基因来说
起初的后裔只有三个
m91、m60、m168
其中m91与m60的后裔一直留在非洲
即单倍群a与单倍群b
a(m91),最为古老,都在非洲,代表是非洲的布须曼人(bushmen),现在仍以打猎来获取肉食。
b(m60),也在非洲,代表是有名的俾格米小矮人(pygmy)。
只有m168的后裔走出非洲
后逐步形成其他6个分支人群
m168的后裔也是三个
m130、yap、m89
m130为单倍群c
约6万年前,兵分两路,一路去了澳大利亚,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原始住民;
一路沿着东非的海岸线走,一直走到印度洋沿岸,最后进入东南亚地区,逐渐向内陆扩散,最终占领了东亚地区,成为了东亚最早的原始住民。
yap的后裔又分为两支
分别为单倍群d(m174)和e(m96)
有趣的是,e代表是尼格罗人,身材高大,多在1.8米以上,却不知为何又折回不再出远门,至今都留在非洲。
反而d代表的尼格利陀小黑人,多在1.5米以下,却更为勇敢,和c一样沿着东非海岸线,一直冲到了东亚,成为了东亚最早的原始住民。
人不可貌相,古人诚不欺我。
m89为总单倍群f,持续扩张,有14种亚型
m89时间上较晚一些,约4.5万年前,开始走出非洲。
和前辈不同,改为内陆路线,这次的迁移向东扩散,走向了伊朗和亚洲东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。
大约在4万年前,在伊朗高原或中亚的南部,m9出现在一个男人身上,天降大任,开枝散叶。
总单倍群k(m9)的多个后裔中,进入东亚的主要为单倍群n(lly22g)和单倍群o(m175),南下经东南亚进入了东亚,并与先前进入东南亚与东亚的单倍群c有了一定的人种融合。
至此,通过代代接力,构成东亚人的主要四种人群都进入了东亚,分别为单倍群c、单倍群d、单倍群n、单倍群o。其先祖血统如下:
单倍群c:“亚当”-m168-m130
单倍群d:“亚当”-m168-yap-m174
单倍群n:“亚当”-m168-m89-m9-lly22g
单倍群o:“亚当”-m168-m89-m9-m175
y染色体单倍群c、d、n和o在东亚的迁徙,虚线表示另外可能的迁徙路线。
原图出处:inferring human history in east asia from y chromosome
完整迁徙图
参考文献
[1] cann r l, stoneking m, wilson a c. 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.[j]. journal of bioenergetics & biomembranes, 1994, 26(3):251-259.
[2] chu j y, huang w, kuang s q, et al.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s in china[j]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, 1998, 95(20):11763.
[3] the hugo pan-asian snp consortium. 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. science, 2009, 326: 1541-1545.
[4] zhong h, shi h, qi x b, et al. extended y chromosome investigation suggests postglacial migrations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 asia via the northern route. mol biol evol, 2011, 28(1): 717-727;
[5] wang c c, li h. inferring human history in east asia from y chromosomes. investigative genetics, 2013, 4(1) :11;
[6] zhong h, shi h, qi x b, et al. global distribution of y-chromosome haplogroup c reveals the prehistoric migration routes of african exodus and early settlement in east asia. j hum genet, 2010, 55(7): 428-435.
封面出处:美国国家地理网站